我和我的祖国 | 中国电视艺术学科奠基人——高鑫

发布时间:2019-10-15浏览次数:2840文章来源:中传新闻传播学部

“电视剧是艺术”

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建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,一个研究的思路,提供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因为在那个时代电视刚刚兴起,能够把电视慢慢地做出电视艺术学,非常不容易。

——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

 


高鑫老师的电视艺术研究开始于电视剧。在当时,很多人并不把电视剧当做艺术,这甚至还引起了一场学界的辩论。电影学院一位老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《电视剧不是艺术》,认为“电视不是艺术,只是一种媒体,只是一种传媒。”

 

△高鑫老师与学生讨论


而高鑫老师坚持认为,电视剧是同戏剧、电影一起慢慢发展起来的,它从艺术的戏剧、艺术的电影那里汲取了很多艺术创作的特点、审美的规律。他在北京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,标题就叫做《电视剧是艺术》,从创作规律、审美追求、画面语言等诸多特点出发,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电视剧是艺术。


《西藏的诱惑》播出以后产生了一些影响,但是也引来了一些争议。争论的焦点大多在于这种形式算不算电视纪录片。高鑫老师则对这种比较独特的形式做了充分的肯定,并把它当做了自己多年的教材,因为他一向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和创作类型的多元。

——刘郎 知名纪录片创作人

20世纪90年代初,《望长城》《沙与海》《最后的山神》《龙脊》等作品涌现。中国电视纪录片掀起强劲的纪实主义浪潮,但同时,也引发了纪录片与专题片、写实与写意的激烈论争。在跟拍纪实最流行的时候,高鑫老师写了《电视专题片创作》,表达了自己对写意性纪录片,对纪录片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热切赞美和呼唤。


△高鑫老师给同学们授课


在纪实与写意的创作风格之争中,我国写意风格的代表人物刘郎成为了纪实主义批评的重点,他的《西藏的诱惑》广受观众喜爱,但也正好成为了批评的靶子。

 

△刘郎和高鑫老师在研讨会上合影留念

  

高鑫老师一向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和创作类型的多元。当时外界争论的焦点大多在于这种形式到底算不算纪录片。他坚定地站在刘郎一边,并建立起了真挚、深厚的师生情谊,“他拍的纪录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,有对文学价值的执着追求,解说词也充满了一种文学的意蕴。他是把生活的真实,作为一种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一个艺术的符号。”

自从《西藏的诱惑》以后,刘郎的一些其他作品,比如《傻子沉浮录》《江南》《苏园六纪》以及后来的《西湖》都曾经得到过高鑫老师的指点。“他写的评论文章不局限于一般性的鼓励,而是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、富有深度的分析。”

 

△高鑫老师在杂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

  

    高鑫老师在《人民日报》《文艺报》《现代传播》等杂志刊物发表了多篇有关刘郎及其作品的文章,比如《西藏——一种境界、一种精神》《刘郎和他的电视艺术论》《小人物 大课题——评刘郎和他的<傻子沉浮录>》《论刘郎》。